当前位置: 首页 >  康复  >  正文

曹杨职校特教办学点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

来源:王培凤  时间:2021年11月02日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还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体育与健康能够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本课程重视学生运动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运动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与健康和职业相关的体能,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任务

特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运动爱好,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具备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必备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特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健身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特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职业劳动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活动与竞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实践效果做出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体育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表现,是提升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是实现终身健康的基础。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技能的运用、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维护个人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提升个人健康的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知识;情绪稳定、自尊自信、包容豁达,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知道科学的锻炼方法和预防疾病的技能,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能力。

3.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的综合表现。具体体现在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拼搏进取是指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追求卓越与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公平竞争是提倡公平参赛、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基本态度;诚信友善是指品行端正、珍重友谊、珍惜荣誉的优良品格;团队协作是指具有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勇敢顽强、坚韧不拔、超越自我、严谨细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和平等融合、宽容对待、善于沟通、珍惜友谊的团队意识及良好人际关系。

(二)课程目标

特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体育人,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课程结构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健康课程标准(2016版)》、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强等特点,同时满足特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多样化、特殊性需求,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程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学时。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总学时228学时,12学分。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内容。基础模块包括健康教育和体能训练2个子模块,教学时数分别为X学时和X学时,共X学时。体能模块又涉及一般体能、职业体能。

2.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选修内容,分为民族传统和新型项目。

3.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体能与健康教育可集中安排,也可将部分分散安排在运动技能系列项目的教学之中。

4.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纳入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计划中,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中,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效果。

四、课程内容与目标

模块

项目

内容

目标

基础模块

健康教育

运动膳食营养

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的膳食结构;了解不同强度运动对营养的不同需求,认识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知道食品安全和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运动损伤

知道并运用安全运动和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简单处理的知识和方法。

运动处方

了解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度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安全科学的运动。

职业性疾病认识

了解职业性疾病的知识,知道并运用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方法,学会根据职业(劳动)的特点养成健康的职业行为习惯。了解护眼知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

田径

快速跑

增强下肢力量,提高速度和耐力素质,增强体质;乐于参与跑的各种练习,树立超越自我、追赶他人的自信和勇气;遵守跑的活动和游戏规则,做到公平竞争、友好合作。

耐力跑

障碍跑

迎面接力跑

环形接力跑

往返跑

综合练习

双脚跳(夹球跳)

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弹跳力和灵敏素质;乐于进行各种跳跃的练习和游戏,能在活动中跳跃障碍,培养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和勇敢、果断、积极进取的精神。

单脚跳

屈腿跳高(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正面助跑跳高

交替式跳高

跳绳(单手摇绳、双手前后绳)

综合练习

投掷

掷远

学会多种简易的投掷方法,提高投掷能力,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骨骼、韧带等运动器官的发育,增强上肢力量;培养勇于克服困难,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质;培养注重安全的意识和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掷准

综合练习

跑、跳、投综合练习

篮球

运球

高运球

掌握运球的基本要领,通过球感练习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尝试完成高低运球的转化,提换手运球、曲线运球以及简单的运球组合能力,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培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

低运球

行进间运球

传接球

胸前传球

掌握胸前各种传球的方法,发展手臂力量、灵敏性、协调性;激发参与篮球运动的意识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自信心。

击地传球

低手传球

头上传球

投篮

双手胸前投篮

了解几种投篮的方法,掌握一种投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性、协调性;激发学习篮球的兴趣与参与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自信心。

单手肩上投篮

行进间投篮

职业体能

垫上

力量练习

了解职业体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知道并运用与岗位专业相关的素质发展体能的多种练习方法。

柔韧性练习

器械

力量练习

动作精细度练习

拓展模块

民族传统

武术

 

学会武术的基本步伐与手型和动作组合,发展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专注认真、勇敢果断、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学会休闲。

新兴项目

韵律操

 

掌握韵律操简单的基本步伐与手型,提高身体素质,发展协调性与节奏感,培养阳光自信的优良品质。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描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

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的两个水平描述如下:

水平等级

质量描述

水平一

1.了解体能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体能锻炼计划,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合格水平;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动作,通过运动体验增强对所学运动项目的理解,能够进行体育展示或参加比赛;能够观赏所学运动项目的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

2.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了解和运用食品营养、卫生安全、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应急避险、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等方面的知识;在运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情绪;基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3.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按照运动规范和比赛规则参与体育活动和比赛;在运动过程中尊重同伴与对手,服从教师;在运动中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

水平二

1.掌握体能练习的多种方法,主动地参与练习,尝试制订锻炼计划;针对未来职业需求,实施职业体能锻炼计划,保持较高的体能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良好水平;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比赛规则,参加班级间的比赛,担任比赛中的不同角色;积极主动地观赏所学运动项目的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并加以评论。

2.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并根据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具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将所学的健康知识运用到运动、学习和生活中在运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3.在体育运动中迎难而上、挑战自我,具有顽强拼搏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在体育学习、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中自觉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并能解决比赛中产生的问题;在运动中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在运动中积极主动地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课程实施

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运动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建议

运动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运动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运动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运动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有所侧重。

(2)细化本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

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主体”(谁)、“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四个部分。

(3)目标难度适应学生学习发展水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重视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科学设置个别化教学目标。

2.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运动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收集教学资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以及运动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展特奥运动、初职中职融合运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其他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如雾霾天气时尽量避免户外运动。

(5)重视健康教育。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生活实际、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师应掌握学生个体行为特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与健康意识的形成,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2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运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参见附录),适当放慢讲解示范的速度,延长学生的感知觉时间,引导学生获得运动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4应采用支持性教学策略,根据学生需要,教师可借助辅具或其他支持策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参与度。

5应在运动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方法,多次重复强化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能。

(二)评价建议

运动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弹性的评价标准和多元的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运动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1.明确评价目标

在制定评价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性别、智商、病因与特殊体质情况、语言表达与理解等能力。

2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体能和基本运动技能前测试,掌握其运动能力水平,为观测教学效果提供对比依据。

3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2.制订评价指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

1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借鉴《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指导手册》运动能力等级分级办法,制订测试项目,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成绩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2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运动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运动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制订指标进行评价。

3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运动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方面制订指标进行评价。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运动与健康学习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个别化和小跨度的学习评价。

3.采用多样的评价类型与方法

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各学校运动与健康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类型与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学习。强调课程本位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而对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等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给出指导意见(参见附录)。教师应记录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和个别化训练计划中。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运动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运动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在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身

心发展特点和体能水平,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照料者,教师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意见。教师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发挥家长在学习评价和学习反馈意见的作用。

3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4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学习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这些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参考。同时,班主任和其他科目的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

5.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记录。采用追踪评价和间隔评价,记录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2评价结果分析。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并发现学生的特殊需要和身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与健康意识。

3评价结果应用。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按照学生学习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和制订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和方案。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运动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是以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运动与健康课程资源,增强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为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确保运动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师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力军、支持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发挥班主任、校医和其他教师的作用。

2.学生资源。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教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研究学生,挖掘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3.校外人力资源。校外人员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家长、社工、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二)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配齐运动与健康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运动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使用校内的各种场地、器械、设施,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还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等一切可以使用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2.改造与发挥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多种功能。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年龄特征及项目特点,对成人化、规格化的运动场地、设施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降低篮架高度等,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锻炼。同时,充分挖掘运动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

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修改或开发运动项目,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技术、降低难度、淡化达标,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如将篮球五人制改为三人制。

2.利用融合和特奥运动项目

在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前提下,重视融合运动、特奥运动项目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使他们融入社会,如利用融合足球等项目。

3.增加新兴运动项目

运动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等新兴运动项目。

4.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开发简单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特点等开展教学活动。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地获取运动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锻炼。

(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在有效利用运动与健康课时间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个别化运动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运动与健康实践活动,不断巩固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体育场地比较紧张的学校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