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校园新闻 >  正文

古韵香囊、扎染、珠绣......非遗文化点亮校园时光

来源:实训处  时间:2024年12月20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近期,在甘泉路街道服务办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多名非遗传承人受邀走进甘霖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非遗体验活动。

古韵香囊

古法置物架上,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一个个色彩斑斓、图案精致的香囊……活动现场,同学们被这些小巧玲珑的艺术品深深吸引。香囊上细腻的刺绣,或是繁复的花卉,或是灵动的鸟兽,每一件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关于香囊的历史与制作工艺的介绍。随后,在讲师和延河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练习穿针引线。尽管动作尚显生疏,但每一针的穿梭、每一线的交织,都透露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扎染

活动伊始,讲师通过生动的介绍带领同学们了解扎染的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技艺特点。从图案的设计构思,到布料的折叠方式,再到如何用绳子进行绑扎以及后续的浸染、拆线与清洗,一个扎染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数道工序。讲师详尽地讲解了每一个步骤,并亲自引导初次接触扎染的同学们逐一尝试。

在体验中,同学们仿佛成为了小小“手工艺人”,在指尖的舞动和色彩的交织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养分。

百纳布

“好,我们继续学习缝制技术。缝的时候找正面,有折印的地儿就是正面.....”讲师正耐心地向同学们进行指导和讲解。

经过包边、封底、缝合等一系列精细的工序,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纫线和拼接角的技术。他们手中逐渐成形的百纳布相框,无不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竹编

在聆听竹编技艺的详细讲解后,同学们热情高涨,争相体验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在讲师耐心而细致的辅导下,大家认真地操作竹片在学生的指尖挑起、压下、穿梭、拉紧,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杯垫。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珠绣

绣针轻挑,珠子细落,短短片刻,扇面上便绽放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珠绣之花……在珠绣体验课堂中,讲师手中的绣针灵巧穿梭,示范着精湛的技艺。紧接着,同学们纷纷克服困难,细心地将珠子与珠片逐一穿引,逐渐在扇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体现了他们的耐心、专注与创新。 

此次“非遗进校园”体验活动,不仅展现了特殊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开辟了新的视野和路径。展望2025年,学校计划开展一系列非遗技能培训,为学生创造更多“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的平台,让非遗文化的光芒也能照亮特殊孩子们的校园生活。